(一)施虐癖
施虐癖(sadism)是指通過在他人(多為異性性對象)身體上造成痛苦和屈辱而產生性興奮和性快感的一種性心理異常。Sadism一詞來自一位法國侯爵沙德,他曾描述了自己用過600種不同手段造成別人的痛苦來滿足自己性欲的經歷。
施虐癖與受虐癖是一對相關的性偏離,因許多患者兼有這兩種傾向,故有人提出了性虐狂(algolagnia)這一新的概念來表示這一對相互聯系的癥狀。性虐狂行為的共性在于都將性興奮與痛苦聯系起來,以至可以不用直接性活動即可達到性高潮。在沙德自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個純粹的施虐癖者,在他身上同時兼有兩種表面相悖而在心理機制上卻是相互關聯的癥狀。
藹理士認為:“痛苦的經驗,無論在別人身上出現還是在自己身上感覺到,對許多人來說,尤其是神經脆弱的人,雖不足以激發真正的性感覺,至少是可以引起一些快感的。”漢語中也有“痛快”的說法,“痛”“快”二字,恰好說明了這一矛盾的現象在實際上也是可以統一的。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之所以對橄欖球、拳擊、摔跤等激烈比賽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也正是因為能夠以較合理的方式使內心的這種情緒得以宣泄?梢,施虐是有一定的自然心理基礎的。
1.發病原因目前對于施虐癖形成的原因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認為可能由于虐待異性是一種象征性行為,代表了對權威的反抗和對障礙的摧毀,這種人可能在生活中遭受過挫折或欺凌,也可能經歷過因異性的拒絕、侮辱等形成的某種心理壓抑,于是形成報復和反抗的心理和行為。第二種認為可能是自卑感的過度補償作用,即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而引起的心理上反常態的強烈意識,借對異性的施暴以發泄其性欲或表現自己的某種權威感、優越感等。還有人認為可能是由于個體幼年生活中形成的對性關系的錯誤態度,或模仿小說、電影、電視等文學作品中的不正常性行為。此外,家庭生活中母親受父親虐待似乎對誘發本癥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
2.臨床表現施虐癖的暴力有不同程度和范圍,即從對性對象不形成肉體傷害或造成輕微痛苦到極端的殘暴行為都可發生。如對性對象施行捆綁全身、手足加銬、踐踏軀體甚至使用刑具(鞭打、針扎、刀割)、縊頸致對方一時性室息等,并多伴有侮辱性的謾罵。總之,凡是可以施虐的手段只要能達到滿足施虐癖者性欲的目的都在使用之列。
施虐癖者的行為特別是殘暴行為實際上已失去了異性之間性行為的意義。盡管對施虐癖者來說,對性對象的施虐(包括精神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施暴和強奸、兇殺等)能獲取某種性滿足,但其中十分嚴重者已構成犯罪,所以,社會是不能視而不見或與一般家庭糾紛相提并論的。這里需要提及的是,施虐癖雖可導致強奸,但不是說所有的強奸都與這種性偏離有關。
一般認為施虐癖的男性日常性情表現常是剛勁的反面。有人報道過一施虐癖青年的病例:此人從4歲起見到血就興奮,以致發展到想到血就產生性沖動。他喜歡在游戲中扮演殘殺者角色。然而他的性格始終表現十分怯懦,見人便害羞,且富有宗教的熱誠,痛恨猥褻和不道德行為。此人最后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施虐情況多數是在家庭中發生的。在美國,1974年波士頓警察局共受理11081起家庭糾紛案,大多涉及對肉體的暴虐,75%~95%是由女性提出來的。此外,1971年在加州被殺女子中,1/3是被她們的丈夫“弄”死的。聯邦調查局確認,平均每18秒鐘就有一個婦女被打,被丈夫毆打的妻子高達30%。這除去單純社會因素外,估計不少具有施虐癖背景。
施虐癖者的施虐有時可沒有明顯的直接性行為或性高潮出現,但一般均有潛意識中的性動機和性快感獲得,可表現超強烈的嫉妒和極端的兇殘。
3.診斷與鑒別診斷對于婚內施虐癖的診斷往往很困難,因為在正常性行為中攻擊者和被攻擊者雙方都有不同需求水準。在什么情況下何為可以出現的正常行為,何為不正常的攻擊行為,并沒有一個標準度。一般地說,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是有心理性施虐傾向的,也有人稱之為“施虐性格”。此現象要與施虐癖加以區別。人們現在對于痛苦——快樂心理機制尚無明確的了解。
施虐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腦部的器質性病變、人格障礙或某些精神性疾病都可能導致有關行為,其特點多具突發性和持續性;另一種就是性偏離施虐癖,這是一種慢性的性行為異常,發病多表現周期性,患者全部性感滿足僅僅從受虐者的痛苦中獲得。前者可稱癥狀性施虐癖,后者可稱偏離性施虐癖。
這兩者是容易鑒別的。腦部有器質性病變者,通過一系列化驗手段很容易檢查出,其癥狀也往往表現為突然發作(多在40歲或50歲時發。,而且在原發病治愈之前癥狀可持續存在。而偏離性施虐癖者病史較長,無器質性病患,且具有周期發作的特點,這與患者性緊張周期不無關系。對于各種精神疾病伴有此癥狀者,可以從患者的人格、意識水平、邏輯能力上加以區別。
不少性偏離患者往往兼有施虐和受虐兩種傾向。有人在1971年曾報道這樣一個病例:有一對夫妻每次性交前,丈夫要在妻子的右臂上刻一小口,取血涂在陰莖上,并要求妻子在他達到性高潮之際用指甲狠命掐他的脊背和臀部。這些現象在診斷中很有意義。此外,施虐癖者也并非完全沒有不施虐的性行為。在異性戀施虐癖者中,男性一般雖不可能對女性有正常的愛情,但多具有維持性關系的愿望,并不希望置對方于死地;在同性戀施虐癖者中,其暴虐行為可能更有潛在的危險性,殺死對方的事可能發生。需要說明的是,施虐癖應跟色情殺人狂相區別。色情殺人狂多襲擊陌生女性,且每次施虐后都將受害者殺死;而本病即使出現對方死亡也是偶然誤傷。
4.心理治療一般患者都具有正常人格(癥狀性患者除外),特別是在性行為以外的時候,故此種人與常人無大區別,這一點對施以心理療法和行為療法十分有利?墒紫炔捎么呙叻椒ㄕ页銎湓缒陝搨,糾正不正;虿徽_的心理機制,消除深層的報復和反抗心理或自卑的情緒,樹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模型,穩定情緒,揭露其各種獨特的施虐行為的動機。性治療也可有助于患者學習正常的性行為模式。對于嚴重影響他人者可考慮住院治療,如果確系觸犯刑律,則應采取法律制裁方式。不過,對于此種性犯罪者,除去按法律服刑外,還應輔以有效的治療手段,使其返回社會后能真正改變病態行為。目前這一問題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其原因在于:①妻子受封建思想影響常常自認為應該充當丈夫的“出氣筒”;②社會上存在一種對妻子挨打不予同情的認識,認為系家庭內政,不宜干涉,致使施虐行為逐漸升級;③對這種性偏離認識不足。這些都使得不少患者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